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时代,老师还需要面对面教研吗?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

成长学院 河南教师 2022-12-05

2020年

一场疫情让教学空间

场域产生变化

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

互联网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教研又该如何因势而变?


今天,一起来看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班长、学员们

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又有哪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1.结合教学实际,请您简要介绍自己学科组目前的教研方式。



陈静(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凤霞班班长、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研模式因其更多基于碎片化的研究、过渡依赖组织者的个人经验,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师教研的需求。研究主题聚焦化、研究过程可视化、研究成果数据化,应该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新方向。


目前,我们学校语文组采用面对面的教研形式更多一些,一般是集中和分散、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展开序列教研,解决老师们的现实困惑: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否清楚?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如何用好统编教材,上出质量的语文课?



我们的做法是:针对统编教材的板块设置进行主题教研,成立语文“磨课吧”,通过我所主持的中原名师小学语文工作室带动骨干成员研讨,骨干成员组织教研组磨课;学科共同体成员一起观摩、评议真实的课堂,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上好一节课需要“做什么”,分析其设计背后的“为什么”,进而使其教学行为更加科学、有效。


面对面教研更直观、也更有温度,也有弊端,比如组织有难度,易受突发事件影响。另外,面对面教研如果只凭经验制计划,过度重视各类检查、评比的话,教研内容缺少系统性,容易流于形式。



唐芳(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凤霞班学员、鹤壁市明志小学教师):

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学科校本研修,教师进行专业学习都要从教研组抓起。为把教研做出特色,我们学校进行了品牌教研组的创建。教研功夫在平时,集中教研时主要进行赛课、主题式教研、学科特色研讨等活动。各个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共同创建各具特色的组本研修文化。


我们提倡“专业自治”,让各教研组“百花齐放”。我校本学期语文组一年级的创意作业设计,二年级的规范书写,三、四年级的共读一本书,五、六年级的晨诵课程开发,英语组的绘本剧创演等,创建效果都很好。


同时,我校作为新建学校,年轻教师较多,每学年新教师上岗,都要在组内进行“过关课”,教研组长会手把手带着新教师打磨课,上好教师生涯的第一次展示课。


郝海峰(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厚江班学员、长垣市恼里镇中心学校教师):

我们学校也是新建学校,目前主要的教研形式虽是传统的听评课,但大家都特别重视,以最大的热情精心准备,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少老师们由原来的不会评课、不敢评课,到现在的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实现了快速成长。


同时,我们还有小主题线上研讨、名师送教、同课异构活动,为大家提供跟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教研为成长助力。



2.您认为面对面教研好,还是依托网络打破时空限制教研好?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吗?


陈静: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个人觉得:融合是一种很好的状态,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会让老师们越来越关注教研形式的衔接性和教研内容的关联性,达到“教之有方 研之有度 ”的境界。


就拿我们工作室来说,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频繁进行面对面教研,确实比较难实现。因此,我们就采用微信群进行研讨,及时解决大家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相互敦促学习打卡。

利用CCtalk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学习培训、网络教研,先后邀请多位名师、专家走进直播间,为教师做关于教育写作、统编教材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有效引领教师成长。通过这一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切实建立了新时代的共学伙伴关系、拉近空间距离,使教研无障碍。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单打独斗的壁垒,让工作室团队走向开放的、合作的未来?2016年8月,我们与巩义、洛阳、新乡、南阳、许昌五地的中原名师工作室成立联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共举办11次交流研讨活动,实现了成果推广和资源共享。


唐芳:

教研没有什么绝对的硬招、绝招,需要用心去做,贵在探索的意识和坚持的品质。互联网时代给教研提供了更广的空间,2019年底,我校名师工作室启动了“网络+课程”,2020年遇到疫情,第一次课程直播观看量便达到上万人次。


这也开启了我校“网络+时代”的全新教研,老师们也开始着力开发更多的优质课程。网络的便捷,打破了时空限制,不仅丰富了教研的内涵,也确实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并获得了专业成长。



郝海峰:

传统教研大都是面对面交流,这比较适合同一所学校的老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网络教研能实现教师跨区域、跨时间、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疫情期间,网络教研显得尤为重要,我在CCtalk平台完成了一节网络直播课,观看人数超过1万。课后,我还得到了很多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予的点评,这让我重新反思、受益匪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教研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并运用,我相信,它必将成为现代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3.在拓展线上教研渠道、创新教研方式方面,您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陈静:

互联网思维不仅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融入了教研生态,为我们的“花式教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此,我以“静学吧”为例,谈谈我们工作室成员的“云成长”。


今年5月,学校以我们工作室为依托,推出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需求的品牌项目——“静学吧”。“静学吧”采用项目导师制,聘请学有专长、教有余力的老师担任项目导师,沿着共读、共练、共写、共研四条路径,带领成员逐步成长。考虑到教师们所教学科、有效学习时间、接受程度等差异,我们将研修空间、课程资源分周次放在线上,研修时间以周为单位,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成果汇总发布在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上,让成长看得见。该活动还吸引了另外两所学校教师的深度参与。


在这个研修项目的推进中,我由衷感受到:线上教研的形式,更关注教研的普适化,满足教师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成长的需求,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参与度。同时,可以精准分析教师教研需求,深入挖掘相关教研资源,巧用技术工具,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总之,信息化时代给我们的教研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的背景下,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教研,只要能因需而设、顺应发展,就能真正找到教研的着力点,为教师成长带来不竭动力。



唐芳:

无论什么时代,线上也好,线下也罢,都只是一种形式。教研要从“舒适区”走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引领和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和外推力。比如课题研究,要除去泡沫,问对真问题、研究真问题。


我们学校进行的微课题研究几乎全部来源于教学实践,虽然这些“草根式”的小问题土生土长,但通过教研确实能解决现实困惑、实现专业发展突破。微课题可以汇成专题,专题式的微课题研究就是深挖一口口井,由开始的一个问题拓展到多个主题,这样触类旁通,能快速将一口井变成一片湖,这就是微课题研究的力量。同时,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学习论坛,人人都是分享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郝海峰:

近段时间,在教研方面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网络平台上和朋友一起进行名家课例研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例,每月一次,每次一个话题,深入探讨。我们在学习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线上课例研修受益匪浅。受此启发,我也开始进行小课题研究,思考文言文教学中“言”和“文”的共生关系。


教研之路,道阻且长,惟愿溯洄从之,向着“伊人”的方向进发。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杠精?批判性思维?怎么搞定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他们说,课不备到这种程度,怎么好意思上讲台?

张祖庆:我的磨课史,也是一部嘴角上扬的成长史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云成长,更便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